刘探宙副研究员学术报告


        第三届《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9月19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探宙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汉语地点直示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表现》的主题报告。
        本次报告从汉语地点直示成分与名词成分构成的名名组合中的不同句法关系入手,指出此类名名组合中,不同的句法关系的实现取决于地点直示成分的性质,是黏合性的还是构词本身包含着指示或篇章成分。“地点直示成分”是一种表达语用功能的成分,汉语中除了可以单独实现为句法上的主宾语和状语外,更常见的是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后,与之共同实现为定中关系和同位关系的名名组合,前者如:那磁带先放到全义那儿;后者如:玛丽镇这里风气不错。处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关系中的地点直示成分体现出不同的语用意义。当地点直示成分独立做状语及参与到定中关系中时,体现的是客观的空间直示义,即直示空间距离的客观语用义强;当地点直示成分参与到同位组合关系中或呈现出虚化用法的时候,体现出说话人心理距离的主观语用义。研究表明汉语地点直示成分无论由何种语素构成,和其他成分形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以及实现在什么样的句法位置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功能。同时也证明了“汉语离开了语用就没有办法讲句法”,不同强度、不同立场的语用意义才是有关句法结构独立与否和关系松紧的根本解释。
 
        此次报告的点评专家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郭锐教授,他指出,地点直示成分过去研究的不多,也不够深入,前人研究主要是从词类、语法的角度来做,这项研究将语法与语用结合起来,对地点直示成分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郭锐教授指出该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对地点直示成分作独立状语、定语、同位语及虚化用法构成的系列进行了句法和语义上的描写与解释,并非只是孤立地看问题。此外,该研究从宏观角度上揭示了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点直示成分作为独立的句法成分一直到其虚化的用法,这期间它们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是相互呼应的,进一步验证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