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离人员

首页 > 研究人员 > 调离人员 >

乐耀

乐耀,男,汉族,博士。现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1982年5月15日生于湖北武汉;2004年7月获得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学士学位;2007年7月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其中2009年9月-2010年9月得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东亚系和应用语言学系接受联合培养。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话语功能语法、不同句法语义范畴之间的互动研究等;目前着力于汉语互动语言学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有:现为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担任《当代语言学》、《语言学论丛》、《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曾担任湖北省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参加的科研项目
(1)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740001,王洪君教授主持。本人加入以下子课题研究:“基于语篇的汉语结构与范畴个案研究”、“汉语话语标记系列的对比研究”和“基于语篇的汉语类型学研究”(已结项)
(2)参与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语用标记形成机制的多视角研究” (项目批准号:14AYY0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员主持(在研);
(3)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三版的编写(刘丹青教授主持),负责撰写其中77个功能语法领域的条目(张伯江教授为“功能、认知和类型学”的分支主编)(在研);

        主持的科研项目
(1)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名称为“汉语语言范畴之间的关联互动研究” (项目编号2012M510064)(一等资助,已结项);
(2)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4年所级课题“从‘零句’和‘流水句’看汉语互动交际的基本单位”(已结项);
 
主要论著目录
2016年
《从互动交际的视角看让步类同语式评价立场的表达》,《中国语文》2016第1期。
《从交际互动的角度看汉语会话的最佳话轮投射单位》,《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49-74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4月。
2015年
《北京口语中具有连接作用的“再”》,《当代语言学》2015年第4期。该文入围2014年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第22届年会(IACL-22)暨第26届北美汉语语言学年会(NACCL-26)“青年学者奖”决赛单元,获得优秀论文奖(美国马里兰大学,2014年5月2日-4日);
2014年
《论体貌副词“已然”》,《语法研究与探索(17)》(2014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论现代汉语的比拟型对待句》,《中国语文》2014年第1期;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性质和概貌》,《语文研究》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2013年
《论北京口语中的引述类传信标记“人说”》《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2期;
《词类的实验研究呼唤语法理论的更新》(第二作者,与沈家煊合作),《当代语言学》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语言学频道”)全文转载;
《汉语引述类传信语“说什么”的由来》,《现代中国与研究》(日本)2013年第15期;
《汉语认识情态词“应该”用以表达传信意义》,《语言学论丛》2013年,第48辑;
《传信范畴作为汉语会话话题生成的一种策略》,《汉语学习》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语言学频道”)全文转载;
《论汉语引语的传信功能及相关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
2011年
《现代汉语引证类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使用差异》,《语言学论丛》2011年第43辑,本文又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编的《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6期转载,本文又同时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编的《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和张伯江等编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从话语标记“不是我说你”的形成看会话中主观性范畴与语用原则的互动》,《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1期;
《国内传信范畴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
2010年
《从汉语书面叙事体的语篇结构看人物指称的分布和功能》,《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又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编的《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北京话中“你像”的话语功能及相关问题探析》,《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汉语中表达建议的主观性标记词“最好”》,《语言科学》2010年第2期;
2009年
《“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与导师王洪君教授合作,第三作者),《语言学论丛》2009年第40辑,本文又收入王洪君和李娟(编)的《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2008年
《汉语不同语体语篇话题的句法表现和回指方式的异同》,《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8年总第10期;
《汉语隐性语篇话题确定过程的心理语言学个案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
2006年
《试论网络语言的自动调节能力》,《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4期;
《从语用认知角度谈“不是+NP+VP,+后续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3期;
《试论现代汉语字组“X有”的词汇化倾向》,《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6年10月总第8期;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韵母测评的松紧度问题浅析》(第二作者),《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4期;
译文
(1)汉语译文《话题结构在汉语日常谈话中的类型及交际功能》(原著英文:Some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Topic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作者:陶红印)发表在《语言学论丛》2008年第36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汉语译文《从用法到语法:大脑对重复的反应》(原著英文:From usage to grammar: 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作者:Joan Bybee)(未刊)。
(3)汉语译文《现代汉语中的“往往”和“常常”》(原著英文:"How" often? 'Wang-wang' and 'Chang-chang' in Mandarin Chinese,作者:曹逢甫)(将收入《曹逢甫自选集》)。
(4)汉语译文《并列结构》(原著英文:Martin Haspelmath著,选自Shopen, Timothy(ed.) 2007, Second edition,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 II: Complex Constru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Timothy Shopen主编《语言类型和句法描写》第2版,2007年,第2卷:复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