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于2023年11月20日—21日在澳门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6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了大会报告,三十余名师生旁听了会议。
“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五家单位联合发起,其后香港中文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澳门大学加入组织会议,旨在推动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语言学界在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会议于2007年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其后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200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2013年12月)、北京大学(2015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2017年1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11月)举办。
本届会议上,演讲者基于不同的语言事实、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对汉语普通话和一些汉语方言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热烈的讨论,涉及时体和情态、韵律结构、施格性、双宾结构、因果表达、疑问范畴、言说动词、信息结构、汉语虚词、人工智能空间和语义理解以及汉英语法特点比较等问题。一些经典问题得到了新的审视与解读,例如“怎么样”和“哪里”等疑问词的用法、量词和量词结构、“了
2”的句法功能、“都”的语义刻画、附加问句、“差一点没VP”句式的语义解读、方位词和框式介词等等。一些句法语义研究中的新问题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例如人工智能语言能力的研究与测评等等。
与会学者的报告题目如下:
(依报告先后顺序)
报告人:蔡维天(台湾清华大学)题目:从因果关系看“怎么”、“哪里”及“什么”的非典用法
报告人:陈奕勋(台湾政治大学)题目:程度与种类:以汉语个体量词为例
报告人:潘海华(香港中文大学)题目:试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存在的问题
报告人:张洪明(澳门科技大学)题目:论结构
报告人: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题目:一句还是两句?疑问尾句的句法分析
报告人:郭锐(北京大学)题目:“差一点”句的语义与结构
报告人:胡建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题目:量化与焦点
报告人:刘辰生(阳明交通大学)题目:A Transitive Comparative with the Verb
Bo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报告人:刘鸿勇(澳门大学)题目:Two Types of Classifier Relative Constructions in Cantonese
报告人:陈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题目:双宾结构中间接受词的跨语言引入机制
报告人:任茜茜(香港中文大学)题目:Revisiting Chinese
Ma-questions
报告人:石定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题目:“了2”的句法语义地位
报告人:唐正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题目:普遍因果假设与汉语多样化因果表达
报告人:完权(中国社会科学院)题目:比附“施通格”结构引起的问题——兼论比较和比附
报告人:吴俊雄(台湾中正大学)题目:A Pilot Study on a Minor Type of Sentence Mood in Mandarin Chinese: Optatives
报告人:项开喜(中国社会科学院)题目:增宾结构的功能与汉语的增宾表达
报告人:徐杰(澳门大学)题目:汉英语法弱特征的激活及其机制与效应
报告人:薛博(香港中文大学)题目:Interpreting Mandarin AABB Adjectives
报告人:袁毓林(澳门大学)题目:语言大模型时代语言学的挑战与机会——从ChatGPT如何回应语义理解与常识推理测验说起
报告人:叶述冕(北京大学)题目:从问句宾语看“怀疑”的语义
报告人:詹卫东(北京大学)题目:机器空间语义理解能力评测数据集研究
报告人:周韧(北京大学)题目:什么样的文法结构可以描述普通话的上声连读变调?
报告人:张帆(中国社会科学院)题目:“跟……一样”比拟句的来源与句法结构
报告人:陈忠(澳门大学)题目:汉英宾语句法分布格局的差异:基于认知定势的联系项分布优势
报告人:张庆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题目:Speech Verbs and Speaker Encoding in Mandarin
报告人:周荐(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题目:吕叔湘词汇学思想探赜
下届会议将于2025年下半年在北京大学召开